以“三全育人”保障质量型扩招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11-16浏览次数:0

高职扩招对学校办学育人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组织方式、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的冲击,事实上正在带来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颠覆性变革。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的质量型扩招要求,高职院校在落实“三全育人”改革过程中将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如何精准把握价值取向,切实优化实践路径,显然是所有高职院校正面临的一个相当急迫且极具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

清醒认识“三全育人”面临的新挑战

从全员育人看,责任主体可能存在模糊与泛化的趋势。扩招入学学生,除了拥有“全日制学生”这个身份外,还有一个或多个社会身份,其对自身学生身份的认同,可能远不如通过高考或分类高考入学的学生;学校层面也可能因为弹性学制或灵活教学模式的缘故,视其为特殊人群。双重认知作用下,高职院校在实施全员育人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责任主体的模糊或泛化,让全员育人难以落实。

从全过程育人看,实施场域存在变换与漂移。对高职扩招入学学生而言,身份的多重性造成其所处时空环境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中,学校教育的触角可能更多是在校园之外。与过去相比,高职院校在实施全过程育人过程中,时间可能会因灵活学制而延长,空间可能会因学生角色转换而拓展,在实施场域上不可避免地存在变换与漂移。

从全方位育人看,任务体系呈现复杂与多维。教育部提出,在学校层面要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构建中观的一体化育人体系。扩招入学学生身份多元、需求多样、泛在学习的新特点,对高职院校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显然提出了更高要求,复杂与多维将是其未来重要特征。

明确和坚守“三全育人”价值导向

适应“全纳”要求,为稳定和扩大就业提供支持。在稳定和促进就业民生这样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必须更好地适应“全纳”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为稳定和扩大就业提供支持。面对不同类型的扩招入学学生群体,高职院校要通过“三全育人”,帮助不同类型群体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并激发其对国家、民族、个人未来愿景期许以及为之奋斗的壮志豪情。

服务个性化需求,为学习者的成长发展提供支持。从调研情况看,扩招入学学生学习动机多样、需求多元,有的是为了掌握一门新技能以促进更高质量就业,有的是为了提升专业领域的理论素养,有的是因为学费有减免且不耽误工作,有的是为了有一个更高学历让面子更好看,有的则是因为大家都来学所以也来学,等等。面对这样的学习群体,高职院校要真正实现“标准不降”,只能通过实施“三全育人”,坚持因材施教,了解、挖掘、把握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从过去单纯地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目标转向以生涯发展为导向的目标,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组织方式,为每个学习者的成长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持。扩招后,高职的人才培养体系已经出现重大变革,正在从学校主体或校企双主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走向多元主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正在从工学结合的学校教育模式走向工学一体的自我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必须通过“三全育人”,切实构建起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持。要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在实践性、应用性上的特色,立足学生群体实际,依托行业企业力量大力推进实践育人,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将知识传授与产业升级变革深度融合。

切实把握“三全育人”改革路径

立足价值引领,以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要求为根本。面对扩招后不同类型的学习群体,高职院校应着力强化价值引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两个一百年”目标奋斗进程中,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要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引导学生把成长、成才和成人相结合。要培育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工匠精神,发挥对接产业、校企合作的优势,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充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思想引领作为基本要素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培育学生的发展意识和进取精神,引导支持学生在课堂用心学习、在职场爱岗敬业、在社会彰显文明。

强化系统设计,以高水平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为统领。高职院校应切实加强系统设计,通过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来统领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直面问题、聚焦补短板强弱项。要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技术技能培养、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高水平地系统构建起人才培养体系。要建设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坚持因地制宜,整合学校、专业、产业、企业、职业、地域等多方资源,重点开发时代特征鲜明、校本特色彰显的专业和思政教学资源,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推进区域内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集约共享。要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与有关各方加强对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保证扩招后教育教学需求。要创新教学组织和质量管控,在统筹盘活校内资源、推进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深化资源共建共享、分类建立标准体系和评价机制等方面持续探索,切实落实“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要求。

坚持因材施教,以高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驱动。从全纳走向公平、有质量,需要高职院校在因材施教上下功夫,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为“三全育人”持续注入动力和活力。高职院校应更加重视发挥课程思政作用,通过校企校地合作在系统构建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更好地梳理和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通过推动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实现德技并修;应以打造“双师型”结构化教学团队、建设线上线下优质教学资源为基础,大力推动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变革和创新,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亟待要做的是修正完善标准体系,变过去相对单一“一刀切”式的标准为今后分类多维“个性化”的标准,并通过“多维化”“个性化”标准体系建设推动评价模式、评价机制改革;人才培养全过程必须有学生所在企业或其他组织的充分参与,要强化学校党组织与相关党组织的联动机制,将育人摆到校企合作事项的突出位置,完善协同育人、党建育人,努力实现哪里有学生哪里就有思政工作覆盖的基本格局。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本文为安徽省质量工程重大教改委托项目“扩招后安徽省高职院校办学模式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吴一鸣 严彦蕾

《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10日第10版  版名:职教周刊·院校实践